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在配资炒股,请知悉。
当你提到轻机枪时,你首先会想到哪些型号?是苏联红军二战时期的经典大盘鸡DP-27,还是美军使用的M1919机枪?然而,你可能从未听说过在DP机枪之前,还有一款MT机枪,它不仅令苏联设计师感到头疼,也让军方对其不屑一顾,甚至连博物馆都懒得收纳。这款“失败作品”竟然成为中国军队的宝贵武器,曾一度被视为珍宝。
那么,这款苏联军方都迫不及待想要甩掉的武器,为什么会在中国战场上大放异彩呢?是中国军队的眼光独特,还是这款“垃圾武器”在另一个战场上意外焕发了新的生命?
展开剩余82%MT机枪的诞生:苏联机枪的“第一款亲儿子”
苏联刚刚成立时,虽然从沙俄继承了大量武器,但这些武器五花八门,难以找到一款真正合用的轻机枪。因此,苏联决定设计一款属于自己的轻机枪。这项任务自然交给了业内顶尖人物——著名的自动武器专家费德洛夫和他的徒弟们。
然而,费德洛夫偏爱6.5mm口径的机枪,这与当时已有的武器口径并不兼容。如果采用这一标准,苏联将不得不重新生产大量武器,导致原有的武器体系废弃。经过军方商讨,最终决定统一所有步兵武器的口径为7.62mm。于是,年轻的科列斯尼科夫接到了这一任务,他以7.62mm口径的马克沁机枪为原型,开始设计一种名为“MK机枪”的新型轻机枪。
直到1924年,托卡列夫,这位日后将创造著名的TT-33手枪和SVT-40半自动步枪的武器设计师,也加入了这一项目。但托卡列夫这次并未取得成功,他推出的MT机枪最终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失败,甚至成为他个人的“黑历史”。
托卡列夫尝试以改进版的马克沁机枪为基础进行设计,但苏联军方对马克沁机枪的偏爱让他不得不按照既定路线工作。最终,MT机枪应运而生。
军工界的“甄嬛传”:MT机枪如何被DP机枪无情取代?
初看起来,托卡列夫可能正准备庆祝自己设计的成功,因为MT机枪在首次评测时以55:8的优势压倒了竞争对手MK机枪,顺利通过了入役审批。然而,实际使用中的问题很快浮出水面。
首先,MT机枪比设计目标重了很多,士兵背着它在战场上奔跑时,很可能觉得它更像是一种负重训练的装备,而不是战斗武器。更严重的是,供弹系统经常发生卡壳,卡壳一旦发生,可能直接影响整个战局。军方对此大为失望,要求进行改进。但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,改进的进程变得异常漫长和复杂。最致命的缺陷出现在托卡列夫的工作习惯上——他没有制作完整的设计图纸。托卡列夫习惯于先制造原型,再通过实践来不断改进,但这种做法在量产阶段造成了巨大困扰。
到1927年,工厂在准备量产时,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生产规范,导致生产进程一再推迟。与此同时,另一款轻机枪——DP机枪迅速崭露头角,并在军方测试中大获成功。DP机枪轻巧且性能优越,很快取代了MT机枪的位置,成为了新的轻机枪主力。
苏联的“失败品”变身中国战场的火力支援
尽管MT机枪在苏联被淘汰,但它的命运并未终结。随着国际局势紧张,战争爆发,苏联开始清理库存,将一些过时的武器援助给其他国家。MT机枪便被送到了中国和西班牙,继续在战场上发挥作用。
在中国,尽管MT机枪存在设计缺陷,但它与西方武器相比,仍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,尤其是在中国军队能够通过维修和改造来弥补其不足的情况下。中国军工人员对MT机枪进行了一系列改进,有的甚至将其口径改为7.92mm,以适应中国当时常用的德式子弹。在武汉会战和板桥集战役中,MT机枪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,部分老兵回忆称,当时中国军人曾用这种机枪击落了日军飞机,表现出其在战场上的独特作用。
结语
托卡列夫可能永远没有预料到,自己职业生涯中的“耻辱之作”竟然在另一个战场上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。今天,如果你想在俄罗斯的博物馆里找到一挺MT机枪,恐怕会很难如愿;然而,在中国的一些军事博物馆中,这款曾被苏联弃之如敝履的机枪,仍然静静地陈列着,见证着它曾在中国战场上大放异彩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